央行首席经济学家: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可能呈升值和贬值交替轨迹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今日表示,央行以中间价定价机制为主线,降低对人民币汇率对篮子的短期(如日均)波动幅度,但允许在一个稍长的时间段内对篮子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或贬值。
马骏称,未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中期趋势也可能会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情况的变化呈现升值和贬值交替的轨迹。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的扩大,有助于减少套利活动导致的对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参考一篮子,并不意味着严格盯住一篮子;如果严格盯住一种货币或某一个篮子,在资本项目已有一定开放程度的情况下,都可能弱化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他指出,近期央行较关注的影响因素有中国企业外债去杠杆的步伐、中国企业“走出去”意愿、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中国国内经济指标对预期的影响以及其他新兴市场汇率资本流动的情况等。
6月7日,中国货币网发表评论文章称,今年5月31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4月末升值0.03%;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较4月末升值0.39%和贬值0.86%。三个人民币汇率指数两升一贬,显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文章提到, 5月份以来尽管受外部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有所贬值,但市场预期仍保持了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自发调节、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明显,外汇市场运行总体较为平稳。中间价形成机制的规则性和透明度显著提高,在提高央行汇率政策可信度、稳定市场预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中间价形成机制?今年5月初,央行就详细介绍过 “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是指做市商在进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时,需要考虑“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个组成部分。
华尔街见闻5月底提到,尽管自2月以来人民币已下跌1.3%,但全球市场对此似乎异常淡定,不再重演去年八月和今年一月的恐慌。投资者对人民币贬值不再那么焦虑,令投资者感到安慰的是中国监管机构正全面掌控中国经济。汇丰将中国央行的策略称为“放松和收紧”——当内在贬值压力减小时,给予外汇市场更大的灵活性;当市场看来变得艰难时,收紧灵活性。
据《证券时报》,从国际贸易账来看,中国顺差持续扩大,这是支持人民币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等离岸市场也往往根据中国贸易账来寻找人民币的方向,中美利差则是又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不乏套息交易。但无论如何,从经济基本面到贸易账,再到中美利差,人民币都不存在深度贬值的前景,即便是美联储不断加息,过度看空人民币是没有理由的。
今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调了121点,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618元。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盘价报6.5720,较上一交易日收盘价跌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