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近因效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几个人去餐馆吃饭。服务员拿着餐单和纸笔请大家点菜,几个人把餐单本翻来翻去,始终都无法决定要吃什么。然后让服务员稍后再来,大家继续讨论吃什么,可能服务员转身那刻,每个人只能记住自己最后看的那一种菜品。
这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它是1957年由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毫无疑问,你在聚会上也经历过这种情况。当被介绍给10个人的时候,你可能只记得最后一两个人的名字。
在交易领域也存在近因效应,而且容易导致灾难性后果。
如果你今天根据上周最后一天的金融市场情况来做投资决定,你可能认为市场最大的风险已经消退,并且已经反应在当前的价格上。或者是相反的情况,你认为市场当前还是处于上周那样充满风险,不敢买进。看看标准500指数的走势就明白,在3月份冠状病毒危机全球蔓延时,很多投资者采取守势,结果第二季度美股大幅反弹。
近因效应有一个进化上的原因,因为原始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我们的大脑能够对我们认为最直接的威胁做出即刻反应。与此同时,我们很可能看到最好的机会,就是那些在刚刚过去被证明是富有成效的机会。
在市场崩溃,或者疯狂牛市的时候,近因效应可能会被放大,我们的短期记忆支配着我们的决策。
其结果是:人们经常在市场周期顶部或接近顶部时买入股票,在底部或接近底部时卖出。在牛市中,这等同于害怕错过机会,而在熊市中,绝对的当务之急是厌恶损失。
对于那些对近因效应发出警告的人,人们会声称这次不同。他们会说,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更有策略的方法。
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尽管每次危机在这方面或那方面肯定都有所不同,但投资者将自己的策略建立在上次危机可能奏效的基础上并不明智。事实上,这最终可能会类似于打地鼠游戏,参与者尝试用木槌击打迅速出现的老鼠个体的头部,把它们推回洞中——通常是徒劳的。每一只老鼠被打击回到箱子里,,另一只老鼠就会在其他洞里冒出来。
我们如何抑制冲动,在投资决策中把最大的权重放在最近发生的事情上?我认为,答案在于资产配置和再平衡。对投资业绩影响最大的是投资者如何将资金分配到增长型和防御型资产上。相应地,这种配置应该由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目标和个人情况驱动。
如果你在一个合理的时机决定,你想要的投资配置是50%的增长型(股票,房地产)和50%的防御型(债券,现金),那么你应该坚持这样的配置。如果股价下跌,你的持股比例可能更接近45%-55%。如果你以卖出股票、买入债券的方式应对市场下跌,你的投资最终可能会达到资金的40%-60%。
近因效应往往让你偏离你的目标投资组合,它蛊惑你改变基于信息的策略,而这些信息只不过是在短时间内提供的一个小样本。
应对近因效应的策略是再平衡投资组合。如果股市大幅下跌,你应该卖出一些债券,买入股票,让你想要的资产配置回到目标水平。同样地,如果股票表现不错,你应该卖出一些股票,买进债券。
重要的一点是:你的投资决策应该基于你的风险偏好、目标和环境,而不是基于过去一个季度的市场情况和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